新闻来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62880
[记者洪美秀/新竹报导]你怕被他人笑吗?有可能是脑部作祟造成!清华大学学习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詹雨臻研究发现,怕被笑的人大脑掌管与「认知控制」有关的背侧脑区比一般人活化,掌管「情绪」的腹侧脑区则较不活化,所以常无法理解笑话,尤其是大脑倾向认知控制、压抑情绪,无法产生愉悦感受,一般人则认为是想太多或解嗨。
詹雨臻说,这样的人过去常被认为缺乏幽默感,或是众人眼中的「句点王」,但可透过后天的训练补救,把笑话从认知到产生愉悦情绪连结起来,重拾欢笑。
詹雨臻这项研究是全球首篇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术来分析怕被笑者的大脑机制,以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研究其心智与大脑历程,研究成果10月初登上《Nature》子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相当不简单。
詹雨臻说,正常人听到笑话会有开心的情绪反应,但怕被笑者无法融入情绪,通常他们无法欣赏幽默,在大家都很嗨的时候,很容易自己泼自己冷水,瞬间瓦解欢乐气氛,故被称是「解嗨(high)」。
詹雨臻说,怕被笑者多半对听笑话没兴趣,且在听到嘲讽型、攻击型的笑话时会更加敏感,根据实验结果,当这些人阅读嘲讽性质的笑话时,大脑的背侧皮质纹状体系统比一般人更活化,代表大脑进行较多的认知控制,忙着分析别人是否在嘲笑自己;另一方面,他们的腹侧中脑皮质边缘系统却比一般人不活化,表示他们较无法透过阅读笑话引发愉悦好笑的情绪反应。
有趣的是,根据国外研究显示,有这样「怕被笑」、「解嗨」特质的人,约占总人口的2%~15%,且英国和亚洲的比例较其他地区高。
詹雨臻坦言,她从小也缺乏幽默感、听不懂笑话、很严肃的人,5年前开始投入此一领域研究,想了解笑点在大脑内到底如何运作,也进一步了解自己。
詹雨臻说,「怕被笑」多由后天环境造成,如幼儿时期与父母关系疏离、青春期受到霸凌、成年后遭职场霸凌等,这些原因让怕被笑者的大脑认知管理与情绪的连结消失,只要不是先天缺陷,消失的脑连结都可以透过训练将它再度连起来,未来听笑话,也能融入其中。
詹雨臻也建议,如果学校教育能针对「怕被笑」特质的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幽默感,让他们学习用弹性、正面的方式解读及感受幽默,并鼓励多数人都学习不带嘲讽的幽默,就有机会让这些人重新拥抱讲笑话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