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觀點認識聽障者的艱辛與甘苦

  • 2023-09-26
  • 高嘉玲
陽明交通大學 認知與神經造影實驗室 林美君研究助理

※美君本身因為內耳有問題,有暈眩症,每次去台大門診都看到一些電子耳的資料跟廣告,加上實驗室有語言治療師,便向他們請益寫出本篇文章
另外,提醒周遭的朋友,聽障者本身因為聽不清楚,對於一般人容易有防衛心,與之相處記得要讓他們感到自然、放鬆、耐心,就有機會可以有效溝通了


■聽損先後天有別
 
聽損依照發生時間會分為先天與後天,程度簡單則是輕度、中度、重度與極重度。通常先天的可能因為種種發展上的因素,導致一開始輕中重度都有可能。若只是「輕度」或是「中度」的聽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不容易被察覺到,甚至連自己或家人都不會發現。主要因為日常生活的環境聲音—電視聲、喇叭聲、捷運聲或是交談聲音都「大致能聽得見」,只要搭配一下口型和生活情境,就很容易被忽略有相關聽損,只是偶而覺得自己聽得不太清楚或是要比較「用力」去聽。
 
聽損到目前為止仍是個不可逆反應,因為毛細胞的受損也就代表感測器在接受上不完全,當訊號接收不完全,我們又難以對大腦重建這些外部聲學訊號時,對應聽損後就也難以回到原本的世界。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