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科補丸】意外之財,你會怎麼做?()

  • 2022-02-08
  • 高嘉玲
當你獲得一筆意外之財,並且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分配給另外一個經過的路人時,你會分嗎?很多人的直覺可能會是「當然不要!」。但是,行為經濟學的實驗發現,和我們的直覺相反,當人得到一筆意外之財與分配的權力時,即使對方沒有談判的權力,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分一部份的錢給別人。為什麼呢?
 
政大的大腦、情緒與決策實驗室最近在Human Brain Mapping》期刊所發表的研究指出,實驗參與者在評估要如何分配這筆意外之財時,對公平分配的喜好程度(82.6%)與提議之可能性(88.9%)皆相當高。更有趣的是,儘管參與者對自私的分錢方式喜好程度頗高(約80%),但是當評估實際做出這些自私決策的可能性高低時,做出自私提議的可能性,則顯著地降低了(約65%)。這些違反直覺的現象,究竟要如何解釋呢?
 
為了瞭解人們是如何評估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並做出相關決策,Chen et al. (2022) 讓參與者扮演「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 DG)中的提議者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獨裁者賽局中,有一筆資金與兩個玩家,一位是提議者(獨裁者)、一位是回應者(接收者),提議者可決定要如何在兩人間分配這筆資金,而回應者只能接受、不能拒絕。由於回應者沒有談判的權力,因此提議者分配金錢給回應者的舉動,被視為一種利他行為。
 
此外,研究團隊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技術來觀察參與者在想像各種金額分配情境時的腦部活化,再搭配行為實驗以了解參與者對各種金額比例分配的喜好程度與實際決策的可能性高低。
 
為了能夠抽絲剝繭地了解提議行為背後複雜的心理機制,研究團隊仔細地將各種重要因素拆解開來:首先,實驗作業分成了「觀看錢的各種分配方式」的階段與「判斷自己喜不喜歡、會不會做這樣的分配」的階段,以區分參與者在心理上形成對金額大小的印象,以及評估喜好程度、提議可能性高低的不同大腦活化區域;再者,金額前後依序呈現,且一次僅呈現一位玩家的金額,以區分參與者在有(第二張刺激材料)/無(第一張刺激材料)社會脈絡下對自己/他人所分配到的金額的不同反應(圖一)。也就是說,當參與者在看到第一個金額的時候,他/她所看到的「金額」只是一個單純的數字;但是,當看到第二個金額的時候,他/她所看到的「金額」就可以跟前一個金額做出比較,進而引發出「這個錢比另外一個人(可能是自己或他人)來得多(或少)」的複雜心理歷程。另外,在腦造影的實驗中,因為我們看不到參與者的狀況,為了不要讓參與者睡著(這是在掃描儀裡偶爾會發生的事情),在每一次呈現兩個角色(自己與他人)分配到的金額之後,會隨機呈現一個可能的分配組合,讓參與者回答和剛剛所呈現的分配是否相同。
 
This is an image
圖一、實驗程序
 
實驗結果發現,大腦中的前側中扣帶皮層(anterior midcingulate cortex, aMCC)不論是在表徵自己拿到的金額或是在反映對此提議的喜好程度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圖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有社會脈絡(即已知對方金額)的情況下,才能觀察到前側中扣帶皮層反映自己拿到的金額(圖二A)。這個結果顯示出,當有完整資訊以引導提議行為時,前側中扣帶皮層具有關鍵性的功能,也就是追蹤自己所分到的金額大小。雖然前側中扣帶皮層也反映了對提議的喜好程度(圖二C),然而卻沒有反映提議的可能性高低;實驗結果顯示,和提議可能性高低息息相關的,是大腦中負責整合資訊的中繼站——腦島(insula),也就是說,當參與者在評估是否真的會做出這個提議時,須整合內在狀態、外在刺激所引發的情感與認知資訊後,以做出決策判斷(圖二B)。綜合上述腦造影的結果,也進一步說明了,為何同樣是自私的提議,但是參與者對其的喜好程度和提議可能性高低有落差,很可能是因為參與者在評估是否要做出此提議時,整合了各種考量,如社會規範、利他主義、在意公平等。
This is an image
圖二、腦造影實驗結果。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追蹤自己金額的前側中扣帶皮層的神經反應與正義信念的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對於自我酬賞神經反應較敏感的人,同時對於這個社會上的酬賞應如何分配也具有較強烈的信念——人們會得到他們應得的,以及他們得到的是他們應得的。
 
This is an image
圖三、相關分析結果
 
總結而言,本實驗發現了前側中扣帶皮層在社會脈絡中追蹤自我金額以及反映對提議喜好程度的重要角色;此外,更指出在評估實際決策時,腦島發揮了整合資訊的關鍵功能。並透過腦造影證據,說明了為什麼參與者面對不同的分錢提議,喜好程度與提議可能性高低有時可能不一致的原因。
 
本研究經由縝密的實驗設計將許多可能的混淆變項拆開,因此,才得以釐清利他行為背後的許多重要元素的神經基礎:表徵金額/判斷提議階段、自我/他人酬賞、有/無社會脈絡、對提議的喜好程度/提議可能性高低等,並且透過結合功能性磁振造影、行為實驗、自陳問卷所收集的資料,一窺利他行為背後的心理歷程與神經機制。未來的研究可以在本實驗的基礎之上,加入其他更複雜的變項進行操弄,以增進我們對人類社會決策行為的知識。
 
欲瞭解更多,請參考我們的另一篇文章:意外之財,你會怎麼做?https://reurl.cc/EpGVya)與實驗全文http://doi.org/10.1002/hbm.2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