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世代,AI心理治療的崛起

  • 2024-03-06
  • 高嘉玲
2023第一屆「心智與腦科學」 - 心理、神經、與大腦 科普寫作徵文   
C組心理學-佳作:政治大學許O綺
 
        西元2019年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簡稱Covid-19,疫情期間,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產生了變化,外在上,大家戴起了口罩,身上攜著一瓶酒精,人與人之間被限制在1.5公尺的防疫距離,有些公司開始了遠距上班(Work From Home)的政策,在台灣,甚至在疫情最嚴重的2021-2022年間,許多學校都宣布線上教學,就是避免大眾再次將病毒擴散出去;內在上,很多人因為疫情感染、失去親友、失去與人連結的機會,除了焦慮染病的風險,也因防疫距離,漸漸隔開了人與人心裡的距離,當壓力與焦慮出現時,不僅難以與親友相聚以獲得支持,也很難外出至諮商所尋求協助,因此在疫情期間,「通訊諮商」的漸漸成為可以替代傳統心理諮商的方式,除此之外,隨著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後稱AI)科技的發展,AI心理諮商也跟著疫情的發展而被大眾看見,但多數人仍對於AI心理諮商的成效仍保有質疑的態度。

        但在今年(2023),伊利諾伊大學一篇發表於《Translational sychiatry》期刊的研究指出,使用人工智慧語音助手來進行心理治療,憂鬱和焦慮的症狀可以獲得改善。研究中,在問題解決治療的初步試驗中,成年受試者隨機分配到人種智慧語音助手(Lumen)實驗組(共 42人)或控制組(共 21人),實驗組會在iPad 上使用 Lumen 進行 8 次問題解決治療,控制組則是不做任何治療,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37.8歲(標準差=12.4),其中68%是女性,25%是黑人,24%是拉丁裔,11%是亞裔。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右側dlPFC(背外側前額皮質)的活化減少,而在控制組中則增加,效果量達顯著差異(Cohen’s d = 0.3);在左側dlPFC和雙側杏仁核活化的變化之間也觀察到了組間差異,但幅度較小(d = 0.2)。實驗組中右側dlPFC活化的變化與自我報告的問題解決能力也有顯著相關(r ≥ 0.4),除此之外,Lumen的介入與控制組相比,HADS抑鬱、焦慮和整體心理困擾分數下降,效果量中等(Cohen's d = 0.490.510.55)。這項初步試驗讓新型的心理治療在神經控制、憂鬱和焦慮症狀方面奠定了基礎證據。

       除了人工智慧語音助手Lumen的實驗,早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就已證實以認知行為治療為基礎的人工智慧機器人Woebot,能讓個案憂鬱的症狀明顯減輕。因此。AI心理治療已經逐步被證實能對個案有正向的影響,相比一般傳統的心理治療,個案更能即時獲得心理上的支持與陪伴,也因為傾訴的對象從「人」變成「機器人」,讓個案更能放心的傾訴,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但相反的,機器人中的大數據真的能企及人類內心的複雜程度嗎?即便是相同的經驗,對於每位個案都可能是不同的心理歷程,AI心理治療者該如何判斷個案的狀況,並且如何介入,更是依據機器背後設定的脈絡,倘若在AI心理治療的歷程中對個案造成危害,這些事後該追究的責任應由誰負責,因此關於AI心理治療的疑慮都是需要再深入探討,但即便如此,AI心理治療的崛起仍帶來許多好處,除了能給予個案即時的治療,或許也能協助部分的個案更了解心理治療,甚至願意踏入治療室,接受更真實的互動與晤談,更因為AI心理治療的目的跟傳統心理治療的目的相同,才更應該攜手協助個案,而非互相取代,結合擅於蒐集資料的AI機器人與擅於同理與觀察的治療師,提供個案更完整的心理資源。
 
參考資料
Fitzpatrick, K. K., Darcy, A., & Vierhile, M. (2017). Delivering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o Young Adults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Using a Fully Automated Conversational Agent (Woebo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MIR Mental Health4(2), e19.
https://doi.org/doi:10.2196/mental.7785
Thomas, K., Olusola A. A., Nan L., Joshua M. S., Nancy E. W., Corina R. R., Vikas K., Lan X., Susanth ., Amruta B., Aifeng Z., Kevin C. T., Kevin P. C., Charmi R. P., Ben S. G., Jillian A. J., Emily A. K. & Jun M. (2023). Effects of a Virtual Voice-Based Coach Delivering Problem-Solving Treatment on Emotional Distress and Brain Function: A Pilot RCT i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3-0246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