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科補丸】意外之財,你會怎麼做?

  • 2017-09-21
  • RulingDigital

撰文 / 李佩芳

你收到一封信,信上標明一筆你將會和另一個人共分這一筆金額,但你需先提議如何瓜分這筆錢,再由另外一個人決定是否接受你的提議,而規則是:

若他接受你的提議,則這筆金額會根據你的提議分錢;若他拒絕你的提議,則兩人都不會獲得金錢。對於這筆意外之財,你會如何提議呢?

          這是就是著名的最後通牒賽局(Ultimatum Game)(Güth & Schwarze1982),負責提議如何瓜分金錢的人為提議者,選擇是否接受提議的人為反應者。最後通牒賽局有兩個理論預測( Rubinstein1982)

一、只要能夠分到錢,不論錢的多寡,反應者都會接受。

二、因為預設反應者會接受任何分錢的提議,所以提議者會給很小部分的錢給反應者。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最後通牒賽局實驗研究結果都推翻了理論預測(Camerer2003; Güth & Kocher2014; Henrich et al.2015 Thaler1988):大部分的提議者都提議公平分錢(提議金額平均為所有金額的40%);反應方若遇到少於全部金額20%的提議,就會寧願選擇拒絕、兩方都得不到錢!

這些結果讓經濟學者、心理學家等都投入更多的心血去探究可能的原因,並對此提出假設。其中一個針對提議者的著名假設為,提議者雖然想獲得更多的錢,但為了確保反應者不會拒絕其提議,還是會策略性地提議公平分錢 (Camerer & Thaler1995; Forsythe et al. 1994)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提議者似乎不會因為要瓜分的錢變多,而改變其偏好公平的提議(Oosterbeek, Sloof, & Van De Kuilen 2004; Camerer1999, 2003; Hoffman, McCabe, & Smith1996; Slonim & Roth1998)

針對上述現象,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楊建成特聘研究員與本中心執行長暨政治大學心理系顏乃欣教授、本中心副執行長暨陽明大學神經科學所郭文瑞副教授、本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尹華博士、心理系專任研究助理陳盈君、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簡錦漢所長等人,共同研究提議者在面對不同分錢金額、不同分錢比例的提議行為;更重要的是,研究加入了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為工具,得以檢測進行提議行為時的腦神經活動,希冀對已累積的文獻增添神經方面的研究證據。該研究論文目前已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之子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Chen et al.2017)

實驗中,提議者面對不同金額的意外之財(2002000元新台幣),有「公平」及「不公平」兩種提議的選項,其中在「不公平」的選項中,又進一步細分為四種,分別為總金額的40%30%20%10%。舉例而言,若有200元的意外之財,研究者要求提議者在兩種提議中二選一,其中兩種提議可能是下列四種其中一種:

1. 自己拿100元、給對方100元;或自己拿120元、給對方80元;

2. 自己拿100元、給對方100元;或自己拿140元、給對方60元;

3. 自己拿100元、給對方100元;或自己拿160元、給對方40元;

4. 自己拿100元、給對方100元;或自己拿180元、給對方20元。

提議者須躺在磁振造影儀中完成實驗,研究者除了記錄提議者的選擇外,也記錄了提議者做決定的反應時間以及腦影像。

         研究結果發現,當不公平的選項是給對方40%時,提議者有6成左右的機率選擇對半分錢的公平選項;當不公平的選項是給對方30%時,提議者約有8成的機率選擇對半分錢的公平選項;而當不公平的選項僅是給對方20%或是10%時,提議者竟有高達9成以上的機率選擇對半分錢的公平選項(見圖一a)。這樣的結果顯示當分配比例越不公平(提議者分到的錢多、反應者分到的錢少),提議者越傾向公平分配,而且這樣的決定是不受到分的錢多寡影響的,這部分的結果與文獻相吻合(Camerer2003; Weiland et al.2012; Zheng & Zhu 2013 L)。論文中更研究了文獻中不曾探討過的反應時間,發現當不公平的提議給對方的比例越小時,提議者反而花更少的時間做出公平分錢的決定;而且當要分的錢越多的時候,提議者會花越多的時間(見圖一b)!這樣的結果暗示了雖然越不公平的提議可能拿到的錢比較多,但是被拒絕的可能性就越高;為了想要得到意外之財,提議者不會冒險去選擇不公平的選項。而當要分的錢變多的時候,提議者也花更多的時間去斟酌決定;綜合來說,這篇論文發現的提議者行為結果,符合文獻中提議者是經策略性考量而做出公平提議的假設(Camerer1995; Forsythe et al.1994)

        這篇論文最具代表性的貢獻就是在腦影像的發現:提議者選擇公平提議時,當不公平的選項是「略不公平」(也就是給對方40%30%)時,他們的大腦中與分配利益決策相關的腦區「背側前扣帶迴皮質」(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ices, dACC; Shenhav, Cohen & Botvinick2016)中的神經元,明顯比當不公平的選項是「極不公平」(也就是給對方20%10%)時活躍(見一c)。另外,當要分較多的錢時,提議者的前扣帶溝(Anterior Cingulate Sulcus, ACCg)以及跟酬賞、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Xue, Levin & Bechara2010; Premack & Woodruff 1978; Gallagher& Frith2003; Saxe & Kanwisher2003 ; Saxe et al.2006)的腦區也有較活躍的活動(見圖一d),暗示提議者更加思考對方的決策、也更在意可能得到的金錢。


圖一、在不同實驗操弄情境下,提議者選擇公平的比例(a)及花的反應時間(b);提議者選擇公平提議時,當另一個選項是略不公平(分給對方30%40%)相較於當另一個選項是非常不公平(分給對方10%20%)的腦部活化(c);提議者選擇公平提議時,大筆意外之財(2000)相較於小筆意外之財(200)時的腦部活化(d)

還有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詳見全文